德體系,德天下陳普莊
  北京時間14日凌晨,德國隊在世界杯決賽加時賽絕殺阿根廷隊,歷史上第4次奪得世界杯冠軍。
  一整天我都在思考:如果世界杯決賽,最後獲勝的是阿根廷人,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梅西就是當之無愧的當世球王了?
  關於梅西的問題,我拋給了我的同事劉濤,一個有年份的阿迷。在我看來,在個人層面,至少梅西和C羅是不分高下的,用世界杯冠軍的光環來衡量兩人,是個無比取巧但也不失公允的辦法。令人蛋疼的是,這個問題恐怕直到他們退役也難以找到答案。
  我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最終奪冠的不是德國,那麼“德體系”、“德天下”的論斷,是否依然成立?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無法給“體系”下一個完美的定義,但德國人的強大,恰恰就在於“體系”。
  體系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壞了一個蘿蔔,還有另一個蘿蔔補上。
  世界杯前一個月,羅伊斯宣佈因傷無緣世界杯。這並沒有引起德國隊和球迷的恐慌。因為在同樣的位置上,穆勒可以踢,許爾勒也可以踢,格策和厄齊爾都可以移形換位。事實證明,德國人的自信並非夜郎自大。穆勒延續了上一屆比賽進球的勢頭,許爾勒爆射巴西球門的那一腳,更讓人體會到德國人得分手段的豐富已多到令人髮指。
  體系源自戰術但高於戰術,在完善的體系里,“戰術”只不過是粘合劑。
  許多人認為無鋒戰術是勒夫在本屆世界杯上為數不多的敗筆。這一點上頗為勒夫喊冤,其實從本世紀初的巴倫西亞、羅馬,到近兩年的西班牙國家隊和巴薩,無鋒戰術從來就不是裝逼,而是哭窮。從實戰效果來看,如果一開始就讓36歲的克洛澤衝鋒陷陣,這位德國隊僅有的中鋒還能挺到決賽並打完120分鐘嗎?從這一點就不難看出,無鋒戰術只是權宜之計,它的終極目的,就是激發出整個體系的最大能量。
  德國隊的勝利源自國家隊完善的戰術體系,當然更源自整個德國足球的大環境——這是一個更大的體系。
  幾天前人們還在為巴西隊1比7扼腕嘆息時,相信有不少人也想起了德國足球在本世紀初那渾渾噩噩的4年。2002年,德國隊憑藉一群老將的苦苦支撐,獲得了世界杯亞軍,但也就在前後兩年,正是由於隊伍青黃不接,德國人連續兩屆歐洲杯都從小組賽出局。
  那時候的德國足球,依然生活在“頭球隊”的陰影下,那時候的德甲聯賽看似熱鬧非凡,實際上不過是巴西二流球員的淘金勝地。
  不是說德國人在此後短短10多年裡重建了他們的足球體系,相反,正是德國足球的體系足夠強大,才擁有了良好的自我修複能力。1000萬的足球註冊人口,完善的青訓體系,高水平本土球員支撐的聯賽,讓德國戰車具備了“自動駕駛”的功能,車上的人需要做的,只是修正一下方向。當年的德國足球可以勉強接受一個只有角旗那麼高的諾伊維爾,但絕對無法容忍一個像角旗一樣迎風飄蕩的托馬斯·穆勒。這是德國足球的進步,也是時代的進步。世界杯最大的傳統就是反傳統,阿根廷可以變成意大利,德國同樣可以勝似西班牙。
  10年前的慘敗,德國足球迎來的不是死亡,而是蛻變。重金引入瓜迪奧拉,本土教練克洛普、勒夫的崛起,讓德國足球在技術流的路子上屢有建樹。方向正確,努力也就有了價值。
  ■陳普莊  (原標題:德體系,德天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w18cwpvt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