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陷入絕境,而如今,企業會議室牆面上掛上了一個個“榮譽”——中國輕工業財富百強企業、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奉賢區科技小巨人企業……上海奉賢鋼管廠依靠職工辦企業,靠著一股狠抓技術創新的勁頭,扭虧為盈,枯木逢春。
  在此過程中,該廠“趙江山勞模創新工作室”起到了重要作用。
  向職工借膽借力
  趙江山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於2000年。說起工作室,不能不說工作室帶頭人趙江山的故事。
  1996年5月,趙江山被調任上海奉賢鋼管廠廠長。上任第二天,趙江山召集全體職工開會。剛做完自我介紹,一位老工人就站起來說,“趙廠長,我們跟你乾,但是,先把我們的工資發了吧。”
  原來,第二天就是發工資的日子,趙江山一查賬,廠賬面上只有2000多元錢。
  情急之下,趙江山代表企業給每名職工打了一張借條,他對職工們說:“廠子借你們半年的信任、力氣和薪水,半年後,一定讓職工過上穩定日子。”
  趙江山決定從提升技術水平入手。他組織了4個工作組,一個是技術攻關組,一個是生產保障組,一個是市場營銷組,一個是企業文化組。
  當年9月,大連一家企業打來電話,詢問一款德國產品能不能在奉鋼做出同樣的工藝?
  趙江山一口答應:“能!”
  客戶要求很高,怎麼才能達到客戶要求呢?
  有人給他出主意:不就是防鏽嗎,外邊塗一層防鏽劑,應付個一年半載沒問題,到時候錢早收回來了。趙江山說,不行,我們要的是市場,不是一鎚子買賣。
  他與技術攻關小組成員認真研究德國產品的特點,再結合我國鋼管產品的製造工藝和熱處理技術,反覆試驗,終於研製出等同德國標準的產品。第一筆大訂單就此飛往奉鋼廠。
  首筆銷售款打過來,趙江山馬上召開職工大會,請職工們拿借條換薪金。
  訂單源源不斷地來了,可趙江山還是不滿足。他對技術人員說,“同樣的產品,我們每噸只能賣到2萬多元,德國貨卻可以賣到6萬元。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產品還缺少創新。”
  “我們必須更上一層,不能做人家的跟班!”趙江山加大了企業對技術攻關的投入。1998年,由奉鋼廠自主研發的“精密白亮DIN標準無氧化層鋼管”批量生產,首次取代了進口產品,當年即盈利2000萬元。
  創新工作室應運而生
  技術創新讓奉賢鋼管廠嘗到了甜頭,著眼於技術攻關、技術創新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應運而生。
  2000年,趙江山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為了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當年,該廠成立了面積2000平方米的“趙江山勞模創新工作室”,每年投入銷售額的5%用於新產品研發、技術創新。趙江山擔任工作室帶頭人,11名工程師分成研發組、中試組、信息組,系統性地開展研發工作。
  2008年,奉鋼廠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研製運載火箭用耐高溫不鏽鋼管成功交付使用,提高了火箭的穩定性。
  有誰知道,這一成功的背後是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們近兩年夜以繼日的研發呢?
  因為涉及航天領域,工作室成員們把家搬到廠里,憑著驚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堅持“像做精密儀器一樣做鋼管”,進行了成千上萬次試驗製作,終於圓滿完成了任務。
  如今,在奉鋼的產品線上,高精度精密無縫不鏽鋼管被用於城軌地鐵、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機車制動管路系統,為企業帶來上億元銷售收入,完全替代進口產品。不鏽鋼抗菌管、食品級不鏽鋼管等正被積極推廣到公共設施、體育用品等市場。
  成為行業“領頭羊”
  “勞模是企業的脊梁,是企業的寶貴財富”。通過勞模趙江山的傳幫帶,工作室每一位成員無論在什麼崗位、什麼環境,都體現出頑強的意志、無私的品格和認真的態度。
  在趙江山的帶領下,負責中試的陳強,負責研發的張培麗,負責試驗的沈岳君,都從技術員一步步成長為知識豐富、技能精湛、愛崗敬業的專業人才。勞模創新工作室還形成了“學習、主動、創新、奉獻”的積極氛圍,各成員養成了勤學習、多讀書、善探究、愛思索的好習慣,及時發現問題、透徹分析問題和科學解決問題的水平得以不斷提升。
  2013年,南車株洲電力機車廠向奉鋼求助。由於地處酸雨嚴重區域,工廠存放的不鏽鋼管經常發生鏽蝕,給後續的加工組裝帶來很大影響。
  工作室立刻成立3個研究小組,分別研究原材料金相組織。經過不同批次的試驗,設定了原材料進貨檢驗指標,增加了早期拋光工序,去除錶面氧化物、雜質、直道等。
  一個半月時間內,研究團隊組織了60餘次不同參數的實驗,最終制定了最佳鈍化工藝,永久杜絕了銹點的產生。之後,“高光潔度耐腐蝕奧氏體精密無縫不鏽鋼管”批量生產,“奉鋼”品牌又一次刷新了行業新標準。
  今天的奉賢鋼管廠成了行業的“領頭羊”,擁有37項專利,其中6項發明專利,30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件製作權……在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帶動下,奉賢鋼管廠一步步走向更加明媚的春天。
  (原標題:從攻關小組到創新工作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w18cwpvt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